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及可持續發展事務處今年6月開始,於校園內邵仁枚樓天台推出「天台耕種計劃」,讓學生自願參與及透過有機耕種,了解種植及食物間的關係及珍惜食物。
港大天台農莊由堆肥、種植、煮食至回收的整個過程均是在校園內進行,目前種植的植物逾30種,包括生菜、辣椒、香草、絲瓜及秋葵等不同用作食材的植物,收成的植物更會送到校園內的素食餐廳一念素食作食材,讓同學品嚐自己種植的食物。
詳情請留意《蘋果日報》。
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及可持續發展事務處今年6月開始,於校園內邵仁枚樓天台推出「天台耕種計劃」,讓學生自願參與及透過有機耕種,了解種植及食物間的關係及珍惜食物。
港大天台農莊由堆肥、種植、煮食至回收的整個過程均是在校園內進行,目前種植的植物逾30種,包括生菜、辣椒、香草、絲瓜及秋葵等不同用作食材的植物,收成的植物更會送到校園內的素食餐廳一念素食作食材,讓同學品嚐自己種植的食物。
詳情請留意《蘋果日報》。
「食物享樂」慈善Band Show 29.12.2013 (Sun) | 3:00-6:00pm | 青年廣場Y綜藝館 HK$100 普通門票 | HK$500 貴賓門票 12隊青年樂隊,以愛心點亮冬日;與你分享音樂、分享食物、分享愛!
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要解決「垃圾圍城」問題,港府將在明年初再到立法會闖關,爭取擴建三個堆填區,而環境局亦多番強調要同時興建焚化爐。目前國內主要城市也同時採用焚化及堆填,單在蘇州就有三座焚化爐,當地每日將六成八垃圾焚化處理,近三成回收,只有百分之五堆填,目標將回收以外的垃圾「全焚化」,當地官員認為本港不能單靠堆填,需要焚化、回收及堆填三管齊下,才能持續解決垃圾問題。 蘇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長湯以成接受訪問時表示,蘇州將逐步走向「全焚化、零填埋」目標。現時蘇州市人口近七百萬人,與本港相若,但隨著古城逐漸城市化和工業化,人口增長,垃圾量亦由九○年代的每日五百公噸,增至現時每日六千三百公噸,人均棄置量為零點八公斤,仍少於香港。 本港面對垃圾危機,湯以成認為,焚化是快捷方法,亦較堆填區生,加上土地資源珍貴,認為本港要考慮焚化及堆填並用。蘇州市環境生管理處處長姚鳳根認為,焚化和堆填不是二選一問題,兩者都有實際需要,同時要回收減廢,「焚化不等於不做回收減廢,亦要有堆填區備用,三者同步進行。」
Twisted Sifter: If you’re like me, you probably have a lot of old stuff just lying around your house. It’s not […]
記者林蕙娟/綜合報導 即使是黎明的第一道曙光,都能讓人看清蘇門答臘赤巴沼澤(Tripa Swamp)森林發生明顯可怕的錯誤。那裡應該是枝葉繁茂的熱帶雨林,然而現在只有枯木,煙霧飄移在災難現場。 赤巴是世界上最具重要生態價值的熱帶雨林之一,曾經是蘇門答臘猩猩族群的快樂天堂;然而,數字會說話──1990年代原本有6萬公頃的沼澤林地,現在只剩1萬公頃,其他土地都讓給位給世界大品牌,成為它們的棕櫚油種植園區。同一時期,2000隻紅毛猩猩只剩下200隻。